【广东理工 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报道】为进行党史实践学习,寻找红色事迹,挖掘红色故事,传播红色精神,机电工程学院“寻红色足迹,传红色基因”三下乡服务队由邱全敏、高佳佳二位老师带队,于7月11日前往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大布村进行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上午7点驱车前往,8点30与当地村委安排的向导汇合,前往探访老党员——欧珍奶奶。
欧珍奶奶出生于1932年,自幼父母双亡,于1943年10月投奔中山本部县委交通联络站(后成为抗日部队联络站)的林宽,因吃苦耐劳、乖巧懂事,成了联络员林宽的小助理。
而林宽负责的联络站也是抗日部队情报中转站,有人送情报来,林宽或欧珍认真把情报折叠好放在前厅门官的香炉底压着,抗日部队经常晚上派人取情报,如有指示或通知同样把情报放在香炉底。欧珍、林宽在家守候,处理来往的情报从来没有丢失过。
抗日部队经常缺粮,要林宽送粮上山,一接到通知林宽与欧珍马上把家中储存的谷子,用手推的石磨脱去谷壳,把粗米在厨房再椿加工分成几小袋,林宽找个可靠的村民一起把大米挑上山。欧珍就这样无私的为革命作出自己的奉献。
听完欧珍奶奶的故事,看着欧珍奶奶的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”,心中敬意油然而生。
接下来就是开启探寻红色足迹的旅程。走过村口的宣传栏,便是“大布学校”,校门旁的红砖墙上,篆刻着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队长欧初的题字”责任在我心中”;在学校另一侧的墙壁上的浮雕,每一张都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。如今的大布学校已重新翻修,但大布学校作为革命青年的摇篮,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抗战时期先辈们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的精神,不禁敬意满怀。
就在旁边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,占地500平方米的共和米机,这里不仅仅是个粮仓,因其在村口的公路与进村的路口形成的“T“字型交会处,既可以随时查看到村口大路,又可以查看到到入村的状况。这便成了一个敌军难以察觉的放哨点,在这里可以急时的监视敌军,为抗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帮助。
再往前走,房屋两侧墙上的手绘画、碉楼、郑少康故居等抗战文化传承建筑仍然保存完好,不过历经百年,郑少康同志的故居经后人翻新才得以完好的存留至今。
郑少康同志19岁参加革命工作,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担任政治交通员和联络工作者,活跃于中山,澳门等地,多次掩护我党干部往返澳门。抗战时期,郑少康居住地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联络站和伤病员接待站。进入郑少康故居,一个50多平方米的小屋呈现眼前,屋内陈设简洁,保留了旧时的模样。
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孙一之故居,孙一之,担任大布学校首任校长,也是大布村的第一位中共党员,领导大布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,为抗日战争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到这里我们对红色基地的了解已经比较深入了,但是仅是我们了解还远远不够,于是我们在当地展开调研,并且在下午准备了一场云直播,将我们所知所得所悟,用直播的形式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随着直播结束,我院“寻红色足迹,传红色基因”三下乡服务队第一天的旅程就告一段落了。但是我们的行动还未结束,后续的分队探访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红色故事。
回顾行程,感悟所得,生于盛世,当不忘前辈,牢记历史,才能坚守本心。身为当代青年理当认真学习党的知识,拥护党的领导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方能不负韶华,不负时代。